知其然就要知其所以然,作为铲屎官的我们,怎能不去了解一下猪猪们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进我们千家万户的呢。这要说起来,老长了,那我们长话短说,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时间线,来看看可爱的猪猪们如何变成今日这样——我们的小伙伴的吧。

在很久很久以前
公元2000年,由德国、委内瑞拉、美国研究者组成的科学考察组在离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以西400公里左右的乌鲁马科一片贫瘠的地方,从褐色页岩和煤炭中发现了一些动物化石。经研究鉴定,发现其中一个属于距今800万年前的啮齿类动物化石。科学家给它取名为哥雅。
根据这种啮齿类动物化石进行推算,哥雅的体型大如水牛,形状如巨型豚鼠(我们现在叫它荷兰猪),其体重约为700多公斤。戈雅的身长3米、身高1.3米,它如果靠后腿直立,它的身高甚至超过篮球运动员,门牙足有20厘米长,浑身有毛,脑袋扁平,眼睛和耳朵很小。它还有一条大尾巴,使它用两条后腿站立起来侦察敌情时可以平衡它巨大的身体。
这就是现今发现的荷兰猪最早的表亲了,哎,好像扯远了。
作为食物的开端
作为食物来源
公元前5000年,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(今天的厄瓜多尔、秘鲁和波利维亚)的土著部落首先饲养驯化豚鼠作为食物来源。秘鲁和波利维亚出土了属于大约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间的豚鼠雕像, 古代秘鲁的摩且人(Moche)不但膜拜动物,而且经常在艺术作品中描述豚鼠。
人工繁殖
大约从公元1200年直至1532年西班牙人入侵,人们对家养的荷兰猪进行选择性繁殖,奠定了现代人工繁殖豚鼠的基础。这个区域继续把豚鼠作为食物来源,安第斯高地的大部分家庭都饲养这种动物,它们以主人的残剩菜叶为食。安第斯地区的民间文化内容丰富,其中豚鼠是重要标志。人们把它们当作礼品交换,它们是社交活动和宗教场所的重要物品,甚至在日常口头禅中也经常提到豚鼠。豚鼠对民间的巫医也很重要,他们用这种动物诊断诸如黄疸、风湿病、关节炎和斑疹伤寒等病症。
开始作为宠物出现
大概19世纪初,西班牙、荷兰、英国等商人把它带到欧洲以后,这种动物在欧洲皇室以及贵族阶级迅速风靡起来,甚至伊丽莎白女王也饲养豚鼠,人们开始把它作为宠物来饲养。
中国引进荷兰猪就更晚了,一般认为到了改革开放后,荷兰猪才被作为实验动物引入,被作为宠物饲养要到八十年代末了,甚至可以说是90年代初,所以说,猪猪们加入我们中国大家庭的时间还很短呢。
荷兰猪明明是鼠类,为什么叫猪?
日本明治时期,荷兰人从秘鲁带来豚鼠在日本卖,结果日本人觉得养老鼠很奇怪,吃起来也反胃,所以没人买。于是,荷兰人骗日本人这其实是外国猪。为啥是说是猪呢?因为豚鼠叫起来,酷似猪的叫声,又能杀肉吃,和猪非常像。
日本人一看,和猪挺像的,以为真的是猪就买了。因为是荷兰人带来的,所以就称为荷兰猪,后来从日本传到中国,荷兰猪的名字也跟着传到中国了。所以,中国人也开始管豚鼠叫做荷兰猪。就这样,原本属于鼠类的豚鼠,硬是变成了荷兰猪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宠物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uiaichongwu.com/cwcs/16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