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耳鹎学名为Pycnonotus jocosus,英文名为Red-whiskered BulbulI,其属雀形目鹎科,因眼下具一鲜红色斑点,故美其名为红耳鹎。红耳鹎在鸟类中辨识度较高,身长18-20.5厘米,前额至头顶黑色,头顶具高耸的黑色羽冠,宛如宋代女子高耸的高椎髻,脸颊饰以白羽,洁白如皓月。

红耳鹎吵嚷好动,喜栖于突出物上,常站在小树最高点鸣唱或叽叽叫,鸣声轻快悦耳,类似“布匹-布匹-布匹”。它们胆子大、不怕人,常在人类居住区附近成群活动。在开阔林区、林缘、次生植被,村落、农田附近的树林、灌丛,甚至城镇的公园中,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。
当红耳鹎在活动或者觅食期间,它们都时刻保持警惕状态,一要防止天敌的偷袭,二要防止同类入侵自己的领地,它们时刻竖起头上的羽冠就是在警示和威慑着别的动物,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。只有在傍晚雌雄鸟在一起相互梳理羽毛时才会收起羽冠,放松自己。
红耳鹎为杂食性,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。常见啄食树木和灌木种子、果实、花和草籽。尤其是榕树、棠李、石楠、蓝靛等树木和灌木果实。动物性食物主要为鞘翅目、鳞翅目、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。
红耳鹎分布于云南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浙江和香港,在我市各县(市、区)均有分布,为留鸟。由于该鸟羽色艳丽,善于鸣叫,食性杂,易于饲养,容易被作为笼养鸟而遭捕捉,应注意保护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宠物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uiaichongwu.com/cwpz/1312.html